为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与探讨,在师生中营造课程思政学习的良好氛围,顺盈平台“学生讲课程思政”团队将搭建各方学习交流平台,采访校内外课程思政方面的优秀教师🅾️、专家🤸🏿♀️,邀请专家老师对学生授课进行点评🚶,谈谈对“学生讲课程思政”活动的建议,分享教学经验等,通过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学生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
本期对话嘉宾
应叶,博士👇🏿,副教授
主要科研研究方向:化学教育、分析化学等。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主要教学方向😝:本科生《专业英语》👨🏼🎨、《化学学业成就评价》、《化学教育论文写作》♛、《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生《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化学教育测量与统计》🦵🏽、《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通识课《现代生活与化学》等。已完成上海顺盈平台娱乐一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教学项目📰。多次参加省部级教学竞赛,获得首届上海“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演”一等奖💆🏿♂️、首届上海市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比赛一等奖、首届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比赛二等奖、 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非语言类外语教学学科优秀奖。
师说新语Q&A
应老师您在课程思政教学等比赛中屡获佳绩,您在课程思政上有丰富的经验😝,请问您在讲课程思政的时候觉得困难是什么🔹👨👩👧👦?
答🔌:难点首先就是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收集上🧍🏻♀️。一谈到课程思政💼😏,就会想到去谈中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研究探索精神,例如侯德榜的制碱工业这一类型的事例一路从初中讲到大学🙏,经常被提到,其实我们可以试着跳脱出固定思维,多思考课程思政元素的意义赋予以及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切入点设置。我们可以着眼于化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抓住化学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其他的元素进行多元的结合,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由教师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关系需要深入到怎样的程度😓。例如📴,在我的获奖课程中,选择了疫情这一时事热点,以拉曼光谱为切入角度,赋予了人文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思政元素🤰🏿。
在真正落实课程思政之时,很容易出现“课程”与“思政”两层皮的问题,您认为该如何真正地将“课程”与“思政”进行有机融合?
答👱🏽:要做到三个统一:思想的统一🐻、内容的统一以及语境的统一,也就是说要做到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统一🏏、思政元素的内容与课程内容相统一以及思政讲解与专业讲解的语境要统一。在思想以及内容的统一上还是要回到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意义的赋予以及切入点的寻找上,在进行“课程”的讲解上,讲解的程度与深度以及与“思政”元素的统一🦸🏼♂️,是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琢磨的🛟🧑🦽。此外,在语境的统一上,“课程”和“思政”其实是两种语言体系,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一个过渡🖐🏽🪵,也能够很好地避免二者脱节的问题🚳。
在课程思政中包含了学科知识和思政点🧑🏻🌾🧐,您认为这与跨学科教学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
答:首先在联系上,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跨学科教学都是在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区别上💼,
1.它们的出发点不同。跨学科教学是因为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不够用时,所产生的一种与其它相关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整合。而“课程思政”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2.二者培养的能力不同💇🏻♂️。跨学科教学重视本学科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课程思政”是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比如🧶: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
3.课程的资源不同。跨学科教学的资源主要集中在那些与本学科的知识和实践相关联的内容上。因为在不同学科的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互为联系,所以可以相互沟通和整合。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主要隐藏在各门课程的知识发现和形成中。因为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每一门课程都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比如科学态度、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生态文明理念等,这是课程资源,也是思政资源☪️,是专业课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是所有专业课程为什么都能进行“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4.最后👊🏻,是二者的教育形式的不同🥏🕵🏿♀️。跨学科教学是因单一学科的局限需要扩充相关学科知识▶️,所以教学内容是明确的,让学生看得明白,分得仔细。而“课程思政”往往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渗透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熏陶。
当今素质教育在不断被强调,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被提上了首位,您觉得课程思政活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我们如何可以更好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呢?
答:素质教育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道德,一个是能力培养。课程思政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侧重于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一个隐性教育🙎♀️,同时在能力培养上也是对于学生思辨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谈到化学🚛,似乎就是“危险”“污染”的代名词。借助课程思政这一载体,学生能够更多地看到化学给社会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切身体会到化学助力科技强国的推动作用,针对化学之于社会的作用进行反思。同时,也能够改变身边人对于化学的刻板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最大程度地发挥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优势。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但是在中学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往往还是容易成为老师的一言堂🫃🏽,您认为该如何在课程思政中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与参与度?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可以推荐吗?
答🧑💼🐫: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更多的是侧重于它的隐性功能,老师应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于思政这一元素消化能力进行具体设计🤟🏿。例如针对大学👩🦼,学生一点就通📊,而对于低学段的学生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添加需要思想性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可以通过和其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协同🙋🏽🧑🏼🎤,例如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等🦂,还可以借助于小组汇报演示这样蕴含着价值观的活动。还可以通过挖掘时事热点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结合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愿意主动地查找资料进行汇报🦓,借助于类似于“项目”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认可度✊🏼👩🏼💼。
项目化学习也是最近大热的教学方式,您认为在课程思政中可以怎么运用项目化学习呢💂?
答:项目化学习可以是自己课程之内按照大单元或者核心概念设计的内容,也可以是不同课程之间的打通👩❤️👩,而课程思政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能够串联起知识的一条主线🧜♂️。由于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语言体系以及关注点都是不同的🙍♂️,在呈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载体进行串联5️⃣,每个课题都在阐述自身角度的故事,导致课程的每个阶段都是割裂的💃🏼、支离破碎的,而借助于课程思政的形式能够找到一个不同学科之间所共有的思政上的共通点,建立起课程的顺序性。
立德树人守初心,培根铸魂育新人
课程思政更多的是需要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功能,停留在一堂课上的渗透是不够的🍧🙋🏿,我们更希望达到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其中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与实践。而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新课标中所提出的项目化学习➙,形式不断变化,内核始终不变💋。究其根本,都是为了能够全方面地培养学生🦫,从而走出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有志向投身基础教育的化材学子而言,要夯实学科基础,锻炼自己育德和育智的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挺膺担当🎙。
采访:郑雨晴👨🦯、周祎玮🫠、杨亦颉